傍晚,山東龍福二手農機銷售公司總經理楊傳龍又開始了直播。在動感的音樂聲中,楊傳龍一邊展示農機一邊進行推介,“這臺‘華夏’是2021年10月份的,免維護前橋,九萬八,相中了的話直接艾特老弟啊……”
盛夏的傍晚,微風拂過沂河岸畔,帶來一絲清涼。享有“中國農機第一村”美譽的郯城縣勝利鎮徐蒲坦村二手農機市場仍是熱火朝天景象,東方紅拖拉機、久保田收割機在燈光下泛著金屬光澤,商戶們一邊擦著額頭的汗,一邊對著手機直播講解農機性能和價格;物流區的貨車正忙著裝貨,即將把一臺臺農機發往東北、內蒙古,甚至遠銷俄羅斯、蒙古。這個扎根鄉村30余年的二手農機市場,早已打破地域邊界,編織起“買全國賣全球”的商業網絡。
從“走街串巷”到“云端吆喝”:一場迫在眉睫的轉型
30多年前,徐蒲坦村的二手農機產業從村民肩扛手推的“游擊戰”起步。上世紀90年代,外出務工的村民帶著二手農機返鄉倒賣,憑著“不怕跑斷腿”的韌勁,漸漸在村頭自發形成市場。彼時,200多名村民奔波在全國田間地頭,去農戶家收購舊農機再賣出去,雖說收益不錯,卻也走不出“散、亂、小”的困境:交易在田埂間完成,賬本記在煙盒上,農機及機器零件亂堆亂放等問題漸顯。
轉折發生在2017年。隨著從業者激增,市場飽和讓“賣不動”成了最大難題。“當時全村人都犯了愁,堆在村里的農機像座山,眼看就要砸到手里。”老商戶顏廷貴回憶。關鍵時刻,村黨支部牽頭搞起“支部+協會+農戶”模式,把電商課堂開在市場里。從“拍視頻都手抖”到熟練直播砍價,顏廷貴的手機成了“新農具”,如今他的直播間粉絲超10萬,訂單從東北黑土地飛到東南亞雨林。
如今,95%的商戶化身“農機主播”,80%的全國二手拖拉機線上賣家來自這里,年銷農機2萬臺、銷售額1.5億元的成績單里,有一半訂單來自云端。“過去跑遍大半個中國收農機,現在手機一響,足不出戶就可以買賣農機。”楊傳龍的快手賬號有19.1萬粉絲,鏡頭里的他,見證著這個村莊從“走街串巷”到“全球接單”的蛻變。
從“自發生長”到“鏈式發展”:一個產業園的升級密碼
市場火了,新的考題來了。亂堆亂放、交易糾紛多、稅收難監管——這些“成長的煩惱”,倒逼勝利鎮尋找破局之道。2022年7月,郯城縣委書記王立軍到此專題調研后,縣里作出了“規劃建設二手農機產業園”的決策,為產業升級按下“快進鍵”。
目前,勝利鎮黨委、政府正積極協助總投資10億元的吉峰(魯南)農機產品產業鏈項目辦理各項手續。根據規劃,這個占地270畝的產業園,將按照“兩園一基地”的藍圖進行建設:一期120畝土地上,建設農機清洗、檢測、展覽、交易、物流五大功能區;未來,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將輻射魯南蘇北,農機制造基地將拉長產業鏈條。項目全部建成后,年銷售收入將達30億元,帶動1000人就業,年繳稅3000萬元。
“過去是‘小打小鬧’,往后有了標準廠房、檢測設備,咱的二手農機就能貼上‘合格證’闖市場了!”看著施工圖,勝利鎮農機協會會長馬恒玉難掩激動。更讓村民振奮的是,村集體將以土地、服務入股,年增收超50萬元,“產業旺了,腰包鼓了,集體富了,這才是真的鄉村振興!”
從“單打獨斗”到“抱團共贏”:一份共富的鄉村答卷
如今的徐蒲坦村,產業鏈的齒輪正越轉越順:4家賓館接待南來北往的客商,13家修理廠保障農機“健康”,6家物流企業將農機發往全球,“買全國賣全球”不再是口號。這背后,是“支部+協會+農戶”模式的聚力:黨支部搭臺引項目,協會規范市場秩序,農戶跟著產業闖市場。
吉峰集團的加入更添動能。這家亞洲最大的農機流通企業,帶著“一體兩翼”戰略落地,不僅帶來資金和技術,更將引入農機再制造、特色農機具生產,讓“徐蒲坦制造”從二手交易向全產業鏈延伸。“我們要讓這里成為全國二手農機的‘晴雨表’,更要成為鄉村振興的‘動力源’。”勝利鎮黨委副書記、鎮長李真說。
站在沂河畔傾聽,徐蒲坦村的農機轟鳴聲與直播間的吆喝聲交織成歌。從30年前的零星買賣,到如今的云端交易;從田埂上的“游擊戰”,到產業園里的“正規軍”;從村民的“單打獨斗”,到產業鏈上的“共富圖景”,勝利鎮的二手農機產業,正書寫著一份“產業興、鄉村美、農民富”的時代答卷。